现代解析
这首《金陵歌》用生动的画面感描绘了南京秦淮河畔繁华热闹的景象,读起来像在看一部古装剧的片头动画。
前两句"夹岸垂杨起画楼,秦淮烟浪接天流"就像航拍镜头:两岸垂柳间露出精致的楼阁,秦淮河上水汽氤氲,仿佛与远方的天际线连成一片。这里用"画楼"和"烟浪"两个意象,既写出了江南建筑的精致,又捕捉了水乡特有的朦胧美感。
后两句"朝朝桂桨来江口,夜夜兰灯集渡头"转入动态描写:白天是划着桂花木桨的船只来来往往,夜晚则变成灯火通明的码头夜市。"朝朝夜夜"的重复句式,让人感受到这里全天候的繁华景象,而"桂桨""兰灯"这些带着香气的用词,更给市井生活增添了几分雅致。
全诗最妙的是明明没直接写人,却通过"画楼""桂桨""兰灯"这些人造物,让读者自然联想到穿梭其间的商贾、游客、歌女,仿佛能听到划桨声、叫卖声、丝竹声。这种以景写人的手法,既保留了诗歌的含蓄美,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代南京作为商业文化中心的活力。
袁袠
袁袠(zhì)(1502—1547)字永之,号胥台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袁鼏第四子。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年四十六岁。五岁知书,七岁赋诗有奇语,廿四岁乡试解元,明年考进士,张璁先看到他的考卷,非常赏识,力主取他为状元。但其余考官误以为这份考卷出于他的党羽之手,就共同商议,把他压低为二甲一名进士。榜发后,张璁见到袁袠,道出缘由,不料袁袠耿直,既不道谢,更不答理,张璁大怒。后来袁袠主持河南乡试,以选拔得人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