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庚挽诗

屡入元戎幕,曾陪御史骢。
一身辞汶上,万里入闽中。
东观文章妙,西平将略雄。
艰危真自许,敢决更谁同。
斩马求藩剑,号猿拓楚弓。
行师百道静,破贼两关通。
拟复尧封大,重开汉业隆。
触蛮犹苦斗,鹰隼若为笼。
重雾朝埋日,长星夜陨空。
柱天徒有志,填海竟无功。
已并田畴义,皆知葛亮忠。
江风吹独树,山月照幽宫。
英气宁为土,神光或吐虹。
尚怜诸子在,国士有遗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名叫李子庚的将军的挽歌,赞美了他文武双全的一生和报国壮志未酬的遗憾。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一、将军的辉煌履历
开篇用"元戎幕"(高级指挥部)、"御史骢"(御史的骏马,代指监察官员)等意象,展现他既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西平将略雄"),又是文采斐然的儒将("东观文章妙")。"斩马求藩剑"用汉代典故,形容他像古代名将一样刚毅;"号猿拓楚弓"则用楚王射猿的典故,表现他箭术高超。

二、战场上的英姿
诗中描绘了将军带兵如神的场景:行军时能让百条道路都安静有序("行师百道静"),打仗时能同时攻破多个关隘("破贼两关通")。他想像古代圣王那样恢复疆土("尧封"),重振汉家基业,可惜就像精卫填海般最终未能成功。

三、壮志未酬的悲怆
后半段充满悲壮色彩:将军如同被囚的雄鹰("鹰隼若为笼"),像陨落的星辰("长星夜陨空")般离世。但诗人安慰说,他的精神永存:江风山月陪伴着他的坟墓,他的英气会化作彩虹("神光或吐虹"),他培养的子弟们("诸子")将继续传承这种国士之风。

全诗最动人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将军有"柱天"(撑起天空)的抱负,却遭遇"重雾埋日"的困境。这种英雄失路的悲剧美,通过"填海竟无功"等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今天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沉痛与敬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