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二首 其二
人间逆境似难堪,涉历崎岖我熟谙。
早已知非如伯玉,误令入闹为图南(自注:寇莱公。)。
二娘子酒何妨醉(自注:《坡别集》。),小厮儿禅只默参(自注:临济。)。
试问先生缘底乐,坐观寒月照秋潭。
早已知非如伯玉,误令入闹为图南(自注:寇莱公。)。
二娘子酒何妨醉(自注:《坡别集》。),小厮儿禅只默参(自注:临济。)。
试问先生缘底乐,坐观寒月照秋潭。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心态,通过几个生动的典故和比喻,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
首联"人间逆境似难堪,涉历崎岖我熟谙"直白地说:人生路上的坎坷看似难以忍受,但我早已习惯这些波折。这里用"熟谙"二字,透露出作者历经沧桑后的从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蘧伯玉"知非"的典故说人五十岁就该明白自己过去的错误,寇准(莱公)的典故则暗指被迫卷入官场纷争。作者似乎在自嘲:虽然像古人一样明白事理,却还是不小心陷入了世俗的纷扰。
颈联更有意思:用苏东坡喝酒的典故说"喝醉又何妨",用临济宗禅师的典故说"参禅不必多言"。这两句展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该醉时就醉,该静时就静,活得随性自在。
尾联"试问先生缘底乐,坐观寒月照秋潭"是点睛之笔:别人问我为何快乐?只因我静静欣赏寒月映照秋水的景致。这个画面感极强的结尾,把前面所有的人生感悟都凝聚在一幅宁静的月夜图景中,说明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感悟。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作者把人生困境比作崎岖山路,却用喝酒、参禅、赏月这些雅事来应对,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保持豁达的心态和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智慧。这种将沉重的人生课题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