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交趾(今越南北部)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遗迹,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传递出繁华与荒凉并存的复杂情感。
首联"交趾名藩百雉雄,高骈塔在古城东"像电影开场镜头:先展现交趾作为边疆重镇的雄伟城墙("百雉"指高大城墙),再将镜头推向古城东边的高骈塔(唐代名将高骈所建),用标志性建筑勾起历史记忆。
中间两联用对比鲜明的画面展现当地生活:军队"弓刀选士"的肃杀军容与"铙角迎风"的整齐乐声,突显边疆的军事气息;接着转到市井画面——当地女子争艳斗丽的梳妆场景,和村落里儿童围着鼓声嬉戏的热闹景象。这一武一文、一刚一柔的对比,让边疆生活显得立体丰满。
尾联笔锋突转,用"可怜"二字引出沧桑感:汉代名将马援(封新息侯)的庙宇早已荒废,铜鼓淹没在杂草丛中。这个特写镜头与开头的雄伟城池形成强烈反差,暗示再辉煌的功业也敌不过时间流逝,留下物是人非的怅惘。
全诗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通过城池、军队、民俗、古迹四个片段,既展现边疆特有的生机勃勃,又暗含历史无情的叹息。最妙的是"蛮女""夷人"这些当时的中原视角称呼,反而让今天的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既新鲜又疏离的异域风情。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