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路转攲桥曲,阴阴石磴低。
紫藤藟碧树,红叶绣清溪。
草露明侵径,秋香暗刺衣。
前滩水声好,欲趁钓鱼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秋日山野画卷,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行走的路线 诗人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走过一座歪斜的小桥,石阶被树荫笼罩显得低矮潮湿。这些细节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脚下凹凸不平的石阶和桥身的摇晃感。

2. 色彩的盛宴 紫藤缠绕着绿树,红叶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像绣上去的图案。这里用"绣"字特别生动,让人联想到溪水像一块绸缎,红叶是精致的刺绣。

3. 细微的感官体验 草上的露水打湿了小路,秋日植物的香气悄悄沾上衣襟。这里"刺"字用得巧妙,不是浓烈的香味,而是若有若无地钻进衣服里,让人想起秋天散步时衣服上残留的草木香。

4. 声音的诱惑 最后诗人被前方滩涂的水声吸引,想找个钓鱼台坐下。哗哗的水声成为全诗唯一的声音描写,与前文的静谧形成对比,让人突然理解诗人为何想停下脚步——这水声就像大自然在发出邀请函。

诗的核心魅力 诗人用"移动镜头"的方式带我们游览秋景:从脚下的小路,到眼前的紫藤红叶,再到衣服上的露水香气,最后被水声吸引。这种写法让静态的风景活了起来,我们仿佛跟着诗人一起漫步,感受秋天山野的宁静与生机。最打动人的是结尾那种突然的心动——听到好水声就想留下来钓鱼,这种随性的快乐正是现代人向往的自然之趣。

黄大受

黄大受,字德容,自号露香居士,南丰(今属江西)人。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游踪颇广。遗著《露香拾稿》,于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其子伯厚仕鄞时,请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