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嘉义

斗大诸罗城,雄扼南北道。
八掌与牛栏,双溪左右抱。
其东有玉山,高压群峰倒。
我来登城望,九衢风埃浩。
不见北沼荷,唯见南浦草。
红毛古井存,浑浅等行潦。
漳镇竹数茎,群鸟晓尚噪。
开台三百年,萑苇几伐讨。
此城虽弹丸,守城贼难捣。
高宗锡佳名,「嘉义」二字好。
厥后寖隆盛,人物多国宝。
文学则林、徐,武功推太保。
故家既零落,邑里日枯槁。
自从改隶来,官舍亦改造。
黉门今书邮,狴狱昔营堡。
现闻今年春,地震惊父老。
屋坏二万间,瓦砾堆未扫。
死者千馀人,压扁髓出脑。
灾地夜啾啾,鬼哭怨苍昊。
废兴一纪间,此理谁能考!
近者阿里山,林业冠全岛。
东石港欲开,可以系船造。
铁轨通凤、基,海陆富鱼稻。
地运否必泰,疮痍复应早。
我无抚循责,空为同胞祷。
驱车向南行,回头意懊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嘉义地区的沧桑变迁,既有历史厚重感,又饱含对现实的关切。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地理风貌(开头到"高压群峰倒")
诗人用"斗大"形容嘉义城虽小却战略位置重要,像扼住南北交通的咽喉。八掌溪和牛栏溪像双臂环抱着城市,东边的玉山巍峨耸立,比其他山峰都高大。这些描写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山水环绕的嘉义全景图。

2. 历史变迁("我来登城望"到"邑里日枯槁")
诗人登高远望,看到街道尘土飞扬,昔日的荷花池变成荒草地。通过红毛井、竹丛等细节,带出荷兰殖民时期到清朝统治的历史痕迹。特别提到乾隆赐名"嘉义"的典故,以及当地出过的文武人才(林、徐文人和某位太保将军),但如今这些家族都已没落。

3. 天灾人祸("自从改隶来"到"鬼哭怨苍昊")
这部分最令人揪心。描写日本殖民后的变化:学校变成邮局,监狱改建营房。重点记述了大地震的惨状——两万间房屋倒塌,上千人遇难,用"压扁髓出脑"这样直接的描写展现灾难的残酷,夜间仿佛能听见冤魂的哭诉。

4. 未来展望("废兴一纪间"到最后)
诗人虽然心情沉重,但仍抱有希望。提到阿里山林业、东石港开发、铁路建设等发展潜力,相信这片土地终将否极泰来。最后"回头意懊恼"的叹息,流露出对家乡深深的牵挂。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像纪录片般真实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断面
- 既有宏观的城市变迁,又有"古井""竹茎"等细腻的细节
- 对灾难的描写极具冲击力,让人感同身受
- 在悲凉中透露出坚韧的希望,体现了中国人"多难兴邦"的精神

诗人就像一位忧国忧民的长者,带着我们边走边看,既为逝去的辉煌叹息,又为受苦的百姓心痛,最后强打精神鼓励人们重建家园。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正是打动现代读者的关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