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城里人傍晚出城寻找自然之趣的闲适场景。
第一句"城中无处听蝉鸣"直白地告诉我们:城市太喧嚣,连蝉鸣都听不见了。这反映了现代人也能共鸣的感受——城市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自然的声音。
第二句"短策轻鞋晚出城"用简单的装备描写,勾勒出一个随意出门散步的形象。"短策"(短手杖)和"轻鞋"这两个细节特别生动,让人仿佛看见一个穿着轻便、拄着小手杖的闲适身影。
后两句最有意思:诗人走到柳树松树的阴影下,才勉强听到两三声蝉鸣。这里的"恰才"用得巧妙,既带着点小惊喜,又透着一丝无奈——原来自然的声音已经变得这么稀少了。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对比手法展现城乡差异
2. 通过寻找蝉鸣这件小事,反映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3. 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气息,就像在和我们聊天
4. 结尾的"两三声"留有余味,让人联想到更多
这就像现代人周末去郊外踏青的心情——在钢筋水泥中待久了,听到几声鸟叫都觉得珍贵。诗人用最普通的日常场景,道出了人与自然疏离的永恒主题。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