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别张子元二首

去冬初去国,逆旅等顺境。
祸机众危之,沙蜮伺人影。
拂衣肯同归,荒驿灯夜永。
幸脱妖蟆口,黑月重磨镜。
勤君再行役,我愧心耿耿。
陛下皇明穹,贤聚纤邪屏。
石渠盛此士,岂复松厅冷。
胸中贮奇策,可以靖边警。
平生羞辕驹,看取囊露颖。
堂堂曲江翁,芳躅在梅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友人张子元时写的,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和鼓励,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愧疚和期待。

第一段(前四句):回忆去年冬天离开京城时的情景。当时处境艰难,就像住在简陋的旅店,但作者心态平和,视逆境如顺境。他提到“祸机”和“沙蜮”(一种毒虫),暗示当时环境险恶,有人暗中算计他。

第二段(中间六句):写友人张子元不顾危险,毅然陪同作者回乡。他们在荒凉的驿站度过漫漫长夜,庆幸躲过了小人的陷害(“妖蟆”比喻奸邪之人)。作者用“黑月重磨镜”比喻经历磨难后重新振作。他惭愧自己不能继续陪伴友人,但鼓励他再次踏上征程。

第三段(后八句):赞美朝廷贤明,能任用贤才、排斥奸邪。作者认为张子元才华出众,在“石渠”(指朝廷)会受到重用,不会像在“松厅”(指冷清的衙门)那样被埋没。他相信友人胸有良策,能平定边疆危机。最后以“曲江翁”(唐代贤相张九龄)和“梅岭”的典故,勉励张子元像先贤一样建功立业,留下美名。

整体情感: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友人前程的期许,同时隐含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诗中多用比喻(如“沙蜮”“妖蟆”“辕驹”),形象生动,既避免了直白的批评,又鲜明地表达了态度。

李昴英

李昴英(1200—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南宋名臣。早年受业崔与之门下,主修《春秋》。南宋宝庆二年(1226),李昴英上京会试,成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封以番禺开国男爵位。宝佑五年(1257),在广州病逝。著有《文溪集》、《文溪词》等多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