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整天埋头写文章的学士,突然发现春天郊外美景的故事。
第一句"玉堂学士日攻文"说这位高级知识分子每天关在书房里写文章。"玉堂"指高级办公场所,"攻文"就是专心写作。这里用"攻"字显得很用力,暗示他写得很辛苦。
第二句"不识郊原有好春"很妙,说他根本不知道城外郊野的春天有多美。"不识"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没空去注意,活生生一个工作狂的形象。
转折点在第三句"得见杏花千百树",他突然看到了成百上千棵盛开的杏花。这里的"得见"有种意外收获的感觉,好像是不经意间撞见了惊喜。
最后一句点明原因"却因东郭送行人"——原来是因为去城东送别朋友,才偶然看到这美景。"却因"二字用得巧妙,说明这美景不是他主动寻找的,而是送人时顺便看到的。
全诗的精髓在于:我们常常为了工作埋头苦干,却错过了身边的美好。有时候生活中的惊喜,往往出现在我们暂时放下工作的时候。诗人用送别朋友这样的小事作为契机,让学士发现了错过的春天,提醒我们要学会停下脚步,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