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僧圆益晚归三峰

昨朝分路指溪泉,今日怜师寄一篇。归去且看松径绿,重来应见杏花妍。

风吹林杪声初闹,日晒墙阴影渐延。待得青春夜如昼,却烦相唤咏婵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僧人圆益同游后分别的情景,充满对自然和友情的细腻感悟。

首联写两人昨日在溪泉边分别,今日诗人特意写诗表达对僧人的挂念。"怜师"二字透露出诗人对这位僧友的敬重与不舍。

颔联用"松径绿"和"杏花妍"两个鲜明的自然意象,形成时间上的对比:现在回去能看到苍翠松径,再来时将是杏花盛开的春日。既写实景,又暗含对重逢的期待。

颈联转向生动的自然描写:风吹树梢沙沙作响,阳光把墙影慢慢拉长。这两个动态画面捕捉了黄昏时分的微妙变化,用"声初闹"和"影渐延"这样精准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最富诗意:等到春夜明亮如昼时,还要邀请僧人一起赏月吟诗。"青春"指春天,"婵娟"代指月亮,诗人用这样美好的约定作结,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展现了对知音相伴的珍惜。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细腻的景物观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传递出闲适淡泊的生活情趣。诗人将离别写得温暖而不伤感,把寻常的日落景象描绘得充满生机,最后以赏月的雅兴收尾,整体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俗、寄情山水的意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