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萧瑟的秋日黄昏图景。
前一句"树带夕阳雅半集"中,诗人用拟人手法写树木"带着"夕阳,仿佛夕阳是挂在树梢上的装饰品。而"雅半集"则暗示此时正是鸟类归巢时分,但诗人不直接说"鸟归巢",而是用"雅"(指鸟类)和"半集"(部分已归巢)来含蓄表达,让画面更生动。
后一句"藋寒秋浦雁初来"中,"藋"(芦苇)在秋寒中摇曳,"秋浦"(秋天的水边)点明地点。最妙的是"雁初来",用大雁刚刚飞来的动态,打破了前句的静谧,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一个"寒"字既写芦苇,也暗含诗人的感受。
全诗仅14个字,却包含了树木、夕阳、飞鸟、芦苇、秋水、大雁六种意象,通过"带""寒"等动词形容词的巧妙运用,将静与动、暖(夕阳)与寒(秋水)完美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没有直接抒情,但透过这些意象,我们能感受到诗人面对秋景时那份淡淡的闲适与怅惘。
谌祜
谌祜(一二一三~一二九八),字自求,号桂舟,又号服耕子,南丰(今属江西)人。布衣终身。元大德二年卒,年八十六。有《桂舟歌咏》等,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