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寄禅师
道人心如水镜寒,笑视尘海空迷漫。
忽逢童子掷瓦砾,清泠不觉生微澜。
异时佛杖何住著,四海飘飖一行脚。
闲田招客谁使令,坐遣天机落禅缚。
世无姬文化斗争,虞芮几时来质成。
拂衣长啸八云去,污渠蚊蚋徒纵横。
君不见趯瓶倒钵古坛主,田与上人安所取。
纤埃不著一物无,请更从师下转语。
忽逢童子掷瓦砾,清泠不觉生微澜。
异时佛杖何住著,四海飘飖一行脚。
闲田招客谁使令,坐遣天机落禅缚。
世无姬文化斗争,虞芮几时来质成。
拂衣长啸八云去,污渠蚊蚋徒纵横。
君不见趯瓶倒钵古坛主,田与上人安所取。
纤埃不著一物无,请更从师下转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然物外的禅师形象,同时暗含对世俗纷争的讽刺。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前四句)用"水镜"比喻禅师澄澈的心境,他平静看待红尘纷扰。但一个孩童扔瓦片的小事,却让禅师内心泛起涟漪——这里用生活化场景说明即使修行者也会被外界扰动,暗示绝对清净难以达到。
第二层(中间八句)展现禅师的云游生活。他拄着佛杖四海为家,看似自由却仍受"禅缚"约束。诗中用"闲田招客"的比喻,暗指修行者表面超脱,实则仍困在规矩中。接着用周文王调解虞芮争端的典故,讽刺现实世界缺乏真正的调解者,只有蚊虫般的小人横行。
第三层(最后四句)通过"趯瓶倒钵"的禅宗公案,点明主旨:真正的悟道不是刻意追求"纤埃不著"的绝对空无,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禅机。最后邀请禅师"下转语",实际是启发读者思考:执着于"无"本身也是一种执念。
全诗妙在将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场景,用扔瓦片、蚊虫、瓶钵等常见物象,揭示修行与世俗的辩证关系。语言看似平淡却暗藏机锋,既有对虚伪修行的调侃,也传递了"平常心是道"的禅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