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颂 其三
披竹简兮典谟,圣手断兮唐虞。
登群龙兮辅翌,萃一堂兮都俞。
知人兮帝之哲,动天兮帝之德。
画象兮民不犯,舞干兮苗已格。
迨一旅兮中兴,严庙貌兮稽陵。
感会遇兮风云,崇像饰兮股肱。
愤夷楚兮陵上国,忽庭坚兮祀俄息。
泚麟笔兮特书,喟夷吾兮有力。
何汲汲兮诡诞,谓明良兮相贼。
奸雄托兮自文,慨齐东兮毋惑。
仰而观兮典礼秩,俯而察兮草木殖。
功之远兮难名,民之思兮无斁(右二相)。
登群龙兮辅翌,萃一堂兮都俞。
知人兮帝之哲,动天兮帝之德。
画象兮民不犯,舞干兮苗已格。
迨一旅兮中兴,严庙貌兮稽陵。
感会遇兮风云,崇像饰兮股肱。
愤夷楚兮陵上国,忽庭坚兮祀俄息。
泚麟笔兮特书,喟夷吾兮有力。
何汲汲兮诡诞,谓明良兮相贼。
奸雄托兮自文,慨齐东兮毋惑。
仰而观兮典礼秩,俯而察兮草木殖。
功之远兮难名,民之思兮无斁(右二相)。
现代解析
这首《会稽颂 其三》是一首赞颂古代圣君贤臣、反思历史兴衰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对圣明时代的赞美 前半部分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理想中的治国场景:圣君(唐尧虞舜)翻阅典籍治理国家,贤臣("群龙")齐聚一堂辅佐朝政。诗人特别强调明君的智慧——能识人善任("知人"),德行能感动天地("动天"),用仁德而非暴力治国(画象指轻刑罚,舞干指用文化感化苗民)。
2. 对历史兴衰的感叹 中间部分转折到历史教训:周朝一度中兴("一旅中兴"指少康中兴),但因外族入侵(夷楚)和内部腐败(庭坚这样的贤臣被遗忘祭祀)而衰落。这里用"泚麟笔"(史官之笔)的典故,暗含对历史真相被歪曲的愤慨。
3. 对虚假历史的批判 最后部分直接抨击历史谎言:有人把明君贤臣的关系歪曲成互相残害("明良相贼"),就像管仲(夷吾)被误解一样。诗人讽刺这些是"齐东野语"(不靠谱的传言),呼吁人们要看真实的典章制度("典礼秩")和民生发展("草木殖")。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展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借古讽今,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问 - "画象""舞干"等典故的化用,让说理形象化 - 结尾"功之远兮难名"升华主题——真正的功绩不在虚名,而在百姓长久的怀念
全诗既有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又有对历史篡改者的愤怒,最终回归到"民心即丰碑"的深刻见解,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
诸葛兴
会稽人,字仁叟。宁宗嘉定元年进士。历彭泽、奉化二县丞。尝作《会稽九颂》。有《梅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