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台

使车十日离金马,暮过迢迢啸台下。
空里如闻鸾凤音,途中不遇猖狂者。
阮生猖狂真可哀,半痴半黠谁能裁。
千言万论尽聒耳,独凭一啸明其怀。
开怀问孙公,孙公益龙钟。
渺视无一语,万木澄英风。
吾能会其意,拂衣下山去。
孙公送阮生,一啸抗自举。
吁嗟孙阮自心期,凄凉此意无人知。
可怜千载不相待,至今惟有高台在。
云边影落苏门山,草际烟浮百泉濑。
与君相别在新春,君去游梁我入秦。
洛中名士如相问,今作区区青眼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路过阮籍(魏晋时期著名狂士)的啸台时,联想到阮籍和孙登(另一位隐士高人)的故事,抒发对知音难觅、人生无常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路过啸台(前四句) - 作者出差十天,傍晚路过著名的啸台(阮籍长啸的地方) - 仿佛听到空中传来凤凰般的清越啸声 - 但路上没遇到像阮籍那样的"猖狂之人"(指特立独行的名士)

2. 回忆典故(中间十二句) - 用阮籍和孙登的典故:阮籍去找隐士孙登,滔滔不绝说了很多,孙登始终沉默 - 最后阮籍长啸一声要离开时,孙登才回以清越的啸声(这就是"一啸明怀"的知音故事) - 作者感叹:这种心灵相通的境界,现在没人懂了

3. 触景伤怀(最后六句) - 看着啸台遗迹(苏门山、百泉的水雾) - 想到自己也要和朋友分别(一个去开封,一个去陕西) - 结尾说:如果洛阳的朋友问起我,就说我现在是个"青眼人"(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表示自己也会像阮籍一样,只对知己真诚相待)

诗的核心魅力: - 用历史典故表达现代孤独:借古人故事,说现代人同样面临"知音难觅"的困境 - 画面感强:暮色中的古台、想象中的啸声、山水云雾,都很有电影镜头感 - 巧妙用典:把"青白眼""苏门啸"这些典故用得自然,不懂典故也能感受到情感

现代启示: 就像我们现在路过某个历史遗迹会拍照发朋友圈感慨一样,古人路过名胜也会写诗抒情。这首诗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代,人都渴望被理解,而真正的知己就像孙登对阮籍的那声回应,不需要太多语言。

赵贞吉

(1508—1576)四川内江人,字孟静,号大洲。以博洽闻,最善王守仁学。文章雄快。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迁国子司业。俺答薄京城,大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当宣谕诸将,监督力战。贞吉合帝旨,立擢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为严嵩所中伤,廷杖谪官。后累迁至户部侍郎,复忤嵩夺职。隆庆初起官,历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颇思改弦易辙,而与高拱不协,遂乞休归。卒谥文肃。有《文肃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