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杨时可李元中酬赠之作

初年种交梨,可奈荆棘树。
闻道千圣前,不传才一语。
彭殇几许争,端作旦暮遇。
衣珠价连城,谁遣泣穷路。
子知无生法,未短飞升数。
当身认同归,绝学何外慕。
龙眠玉颊翁,是中得深趣。
萧然住山人,妙甚垂天赋。
我为杨侯计,政欲借前箸。
从翁须及今,频脱户外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和朋友之间的酬赠之作,通过比喻和典故探讨人生追求与处世智慧。全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用"种梨树却长出荆棘"的比喻,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本想追求美好的事物(交梨),却被现实的困难(荆棘)阻碍。接着提到"千圣不传一语",说明真正的智慧往往难以言传。

中间部分用"彭祖长寿vs孩童早夭"的典故,指出生命长短其实都是相对的,就像早晚交替一样自然。提到"衣珠价值连城却有人穷途哭泣",讽刺世人常为外物所困。随后肯定朋友(杨时可、李元中)懂得"无生法"(佛教超脱生死的智慧),不需要刻意追求飞升成仙。

后段描写两位高士形象:龙眠山的老者面容如玉,深得生活真趣;隐居山中的智者,天赋异禀却低调生活。最后作者表示要向这些智者请教,建议朋友把握当下时机("从翁须及今"),多去拜访高人("频脱户外屦"指勤快登门)。

全诗核心是:看透世俗得失,追求内在智慧。通过种梨得荆、珠宝穷途等生动比喻,劝人不要被表象迷惑;用彭殇旦暮的对比,教人超脱生死执念;最后以隐士形象展示理想生活状态——既通透世情,又保持质朴。诗中把深奥的佛道思想转化为日常意象,展现出宋代文人将哲理思考融入生活的智慧。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