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道卿观诸葛生制笔有感而作
任侯富三冬,志在食五鼎。
平生名教地,不对纷华境。
细书抄蝇头,何当避炎冷。
毛锥捐脱兔,高与堆阜等。
遂呼东郭㕙,一一拔项领。
妙制窥良工,危坐销日永。
锱铢辨柔劲,束缚较攲整。
那因将军恬,始拜管城颖。
乃知鬻伎穷,不异束麻苘。
苞苴入朱门,蠹蚛不窥省。
吾曹坐书痴,微言姑自警。
他年草玄窗,长物俱可屏。
潜夫倘或著,封禅慎勿请。
相过有馀日,会待风云静。
平生名教地,不对纷华境。
细书抄蝇头,何当避炎冷。
毛锥捐脱兔,高与堆阜等。
遂呼东郭㕙,一一拔项领。
妙制窥良工,危坐销日永。
锱铢辨柔劲,束缚较攲整。
那因将军恬,始拜管城颖。
乃知鬻伎穷,不异束麻苘。
苞苴入朱门,蠹蚛不窥省。
吾曹坐书痴,微言姑自警。
他年草玄窗,长物俱可屏。
潜夫倘或著,封禅慎勿请。
相过有馀日,会待风云静。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观看一位叫诸葛生的工匠制作毛笔的过程,由此引发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一一拔项领"):
用幽默夸张的手法描写制笔过程。说这位工匠像打猎一样认真挑选兔毛(东郭㕙指兔子),把最好的毛一根根拔下来,堆得像小山一样高。这里用"捐脱兔"(放弃活兔子)、"拔项领"(揪脖子)这些动作,把枯燥的制笔过程写得生动有趣。
第二部分("妙制窥良工"到"不异束麻苘"):
细致描写工匠的用心。工匠整天端坐着分辨毫毛的软硬(锱铢辨柔劲),精心捆扎笔头。作者联想到历史上蒙恬发明毛笔的典故,感慨现在的好笔和古代用麻绳捆的简陋笔本质相同,暗示珍贵之物其实源于平凡。
第三部分("苞苴入朱门"到最后):
转入人生感悟。说贵重礼物(苞苴)送到权贵家反而被虫蛀,暗讽追逐名利无用。自称"书痴",说读书人应该像古人王符(潜夫)那样专注著书,不要学司马相如写封禅书讨好皇帝。最后以"待风云静"收尾,表达在乱世中坚守本心的态度。
全诗妙在把制笔的细节观察(如辨毛、捆笔)与人生哲理自然结合,用"毛笔"比喻人的品格——看似普通却需要精心打磨,不必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语言上既有"毛锥捐脱兔"这样活泼的比喻,也有"微言姑自警"的深沉思考,在宋代文人诗中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