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四川地区(西蜀)在春季前举办蚕市的热闹场景,以及当地祭祀蚕神、祈求丰收的民俗活动。
前四句写实景:春天到来前,四川盛行举办蚕市(类似今天的农产品交易会),人们祭祀蚕神("先蚕"指蚕神),虔诚跪拜时眼前都是蚕丝制品。这里用"丝满目"生动表现出当地丝绸业的繁荣。
后四句转入思考:用马皮包裹蚕茧(暗指蚕吐丝作茧自缚的现象),蚕神并不觉得受辱,反而显灵造福百姓。诗人最后表达了一种务实的态度:虽然这些祭祀仪式看似虚幻,但只要能让百姓获得实际好处(养蚕致富),就是有意义的。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马革裹玉肌"这个新颖比喻,把蚕茧比作裹着蚕宝宝的马皮,既形象又暗含敬意 2. 最后两句体现诗人务实精神,不纠结祭祀是否迷信,更看重对民生的实际帮助 3. 记录了宋代四川地区特色的蚕市风俗,具有民俗史料价值
本质上,这是首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作品,通过养蚕这个生产活动,展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楼璹
又名楼璹,字寿玉,又字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楼异之子。以父任得官,初为婺州(今浙江金华)幕僚。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绘制《耕织图诗》45幅,反映江南农业情况。每图皆配以五言八句诗,书后附有作者孙楼洪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