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美丽画面,充满了神话色彩和宁静的意境。
开头两句写的是季节变化:刚听到大雁南飞的叫声时,蝉鸣已经消失了。诗人站在高高的楼台上,看到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这里通过"征雁"和"无蝉"两个细节,巧妙地交代了季节从夏末转入深秋的变化。
后两句引入了神话人物:主管霜雪的女神青女和月宫仙子嫦娥。诗人说这两位女神都不怕寒冷,在月光和寒霜中比试谁更美丽。这里用"斗婵娟"这个生动的说法,把霜月交辉的自然景象想象成两位女神在比美,赋予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魅力。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简单的意象组合(雁、蝉、楼、水、霜、月)就勾勒出深秋的典型画面
2. 把常见的自然现象写得充满仙气和趣味
3. 通过"耐冷"和"斗婵娟"的描写,让肃杀的秋夜显得生动活泼
4. 在宁静的意境中暗含动态的美感,就像在看一场优雅的"女神选美大赛"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景物的巧妙描写,自然流露出对秋夜之美的欣赏,以及面对寒冷时的从容态度。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