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寻访仙人遗迹的场景,充满怅惘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两句写诗人来到传说中瞿真(或瞿童)成仙的地方,站在高处环顾四周的山川,内心涌起愁绪。这里的"愁"不是普通的忧愁,而是一种面对仙踪渺茫、人事变迁的复杂情绪。
后两句用鲜明的意象形成对比:紫色的祥云、白色的仙鹤都已随仙人远去,再也看不到了,只剩下溪边的桃花(或桃花源)伴着溪水静静流淌。"紫云白鹤"代表超凡脱俗的仙境景象,"桃花溪水"则是人间永恒的风景。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两个层次的情感:一是对神仙传说的向往与追忆,二是对自然永恒、人事无常的感悟。溪水桃花年复一年地存在,而仙踪已不可寻,这种反差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用简单的意象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寻仙不遇的失落,又能体会到山水永恒带来的慰藉。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