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
分枝本同树,一高复一低。
非有远相隔,何亦长相思。
同树固为乐,分枝亦未离。
如何同宿处,竟似各飞时。
月暗愁相隔,月明愁相照。
相照又何愁,有语难为告。
天明将复飞,复飞向何处。
虽非此中久,曾记此中住。
但思居者乐,那惜行者哀。
嫌侬未解意,夜夜望欢来。
非有远相隔,何亦长相思。
同树固为乐,分枝亦未离。
如何同宿处,竟似各飞时。
月暗愁相隔,月明愁相照。
相照又何愁,有语难为告。
天明将复飞,复飞向何处。
虽非此中久,曾记此中住。
但思居者乐,那惜行者哀。
嫌侬未解意,夜夜望欢来。
现代解析
这首《乌夜啼》用树枝分叉的比喻,讲了一对亲密之人被迫分离的无奈和思念。我来拆解一下它的核心情感:
树枝的比喻 开头说两根树枝本是同根生,一高一低挨着长大。明明没有物理距离,却要承受相思之苦——就像现实中明明相爱的人,因为某些现实原因(比如家庭反对、身份差异)不能在一起。最扎心的是"同宿却似各飞时",同居屋檐下却像陌生人,这种亲密关系中的疏离感特别伤人。
月光下的心事 诗人用月光的变化写矛盾心理:月光暗时愁看不见对方,月光亮时又愁被照得太清楚。就像恋爱中的人既想靠近又怕受伤,满肚子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有语难为告")。这种拧巴的心态非常真实。
飞鸟的象征 用鸟儿的迁徙比喻人生无常:天亮了就要飞走,虽然不会永远停留,但曾共度的时光永远珍贵。这里藏着对命运无常的感慨——我们终究是彼此生命的过客。
最后的人性洞察 结尾最犀利:留下的人只享受安稳的快乐,却体会不到离开之人的痛苦。被留下的那个人,每晚痴痴等着爱人回来,却还被埋怨"不懂事"。这种关系中的不对等,到今天还能引起共鸣。
全诗妙在用树枝、飞鸟这些日常事物,把"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千古难题写得既含蓄又深刻。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无力感,以及明知没有结果还放不下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