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疆安宁的和平景象,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传递出对边防稳固的赞美。
前两句写唐朝边防军备精良、训练有素("箭利弓调"指武器精良、士兵训练到位),西北少数民族("蕃人")因此不敢侵犯东部边境。这里没有直接写战争,而是通过"不敢近东行"的侧面描写,突出唐军的威慑力。
后两句用白描手法展现和平画面:绵延千里的边境线一片安宁,每天只见报平安的烽火(古代边防夜间传递平安信号的烟火)按时传入城中。诗人特意选取"平安火"这个典型细节,把抽象的和平状态变得具体可感,仿佛让人看到夜幕中一串温暖的火光。
全诗最妙处在于通篇不写战士厮杀,却通过武器、敌人反应、边境日常三个角度,把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和平成果自然展现出来。这种举重若轻的写法,比直接描写战争更能体现盛唐时期从容自信的气度。平安的烽火既是实景,也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珍视。
姚合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