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草岭(原注:同谷县界。)
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
飕飕林响交,惨惨石壮变。
山分(一作外)积草岭,路异明(一作鸣)水县。
旅泊吾道穷(一作东),衰年岁时倦。
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
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
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
食蕨不愿(一作厌)馀,茅茨眼中见。
飕飕林响交,惨惨石壮变。
山分(一作外)积草岭,路异明(一作鸣)水县。
旅泊吾道穷(一作东),衰年岁时倦。
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
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
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
食蕨不愿(一作厌)馀,茅茨眼中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积草岭一带艰难跋涉的旅途感受,同时表达了对前方友人热情邀约的期待。全诗用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荒凉而壮阔的山野行旅图。
前四句写景:连绵的山峰遮蔽了阳光,天色阴沉,白日在云层间时隐时现。山林中飕飕的风声交织,山石在昏暗光线下显得格外冷峻。这里通过"飕飕""惨惨"等拟声词和形容词,营造出压抑沉重的氛围。
中间四句叙事:指出积草岭是两县分界,道路通向陌生的鸣水县。诗人感叹自己漂泊穷途,年老体衰,对长途跋涉已感到厌倦。"道穷"二字既指实际的山路难行,也暗喻人生困境。
后六句抒情:虽然距离目的地还有百里之遥,但想到前方有知心友人("诸彦")等候,便决定停下休息。那位"佳主人"虽未谋面,却已在来信中展现出深厚情谊。最后两句用典故作结:即便只能吃野菜、住茅屋,只要有知心人相伴就心满意足,体现了诗人超脱物质条件的精神追求。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情绪的对比:前半段山行艰险的压抑感,与后半段想到友人时的温暖感形成强烈反差,展现了杜甫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的生活态度。诗中"佳主人"的细节特别温馨,说明真挚的友情能照亮最黑暗的旅途。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