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北兰寺

六月僧庐昼掩扉,残钟无语客来稀。
江声绕郭蛟龙静,树色低檐蝙蝠飞。
名辈已随斜照尽,倦游祇觉二毛非。
扁舟又作南征客,惆怅西山隐翠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午后,诗人重访北兰寺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首联"六月僧庐昼掩扉,残钟无语客来稀"写寺庙的寂静:六月炎夏,僧房大门白天也关着,钟声残响渐渐消失,少有访客。这里用"掩扉""无语""稀"等词营造出一种冷清、孤独的氛围。

颔联"江声绕郭蛟龙静,树色低檐蝙蝠飞"转向自然景物:江水环绕城郭流淌,传说中的蛟龙也安静潜伏;树荫低垂到屋檐下,蝙蝠在暮色中飞舞。这两句动静结合,用蛟龙的静和蝙蝠的动形成对比,暗示着看似平静中蕴含的生命力。

颈联"名辈已随斜照尽,倦游祇觉二毛非"转入抒情:当年的名士们都像夕阳一样消逝了,疲惫的游子(诗人自己)只觉得白发渐生。这里"斜照"既是实写夕阳,也象征人生暮年;"二毛"指黑白相间的头发,暗示年华老去。

尾联"扁舟又作南征客,惆怅西山隐翠微"以行动作结:诗人又要乘船南行,望着西山上若隐若现的青翠山色,心中充满惆怅。这里的"又"字表明漂泊已成常态,"隐翠微"的朦胧美景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失落。

全诗以寺庙为起点,通过空间转换(寺内-城外-远山)和时间推移(午后-黄昏),将孤寂的景物与衰老的感慨自然融合。诗人用"残钟""斜照"等意象暗示时光流逝,用"倦游""惆怅"直接表达疲惫与伤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深切体悟。诗中静谧的景物与动荡的内心形成巧妙对比,展现出中国古典诗歌"以景抒情"的典型手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