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行贻化父山中
叹息复叹息,寒至暑忽易。蜉蝣宇宙间,不如雪鸿迹。
君昔朱明卧独醒,著书三万干天庭。千金不顾长楸足,万里竟塌垂天翎。
十年傲吏淹闽海,广文先生汉茂宰。解颐日盛文儒趋,强项时遭官长骇。
归来赋就疏乞休,千人伏阙欢遮留。出守宾州意非浅,拂衣啸卧罗浮幽。
夜光按剑泥涂弃,不谓山深谤犹至。莫庵天敞确乎堂,铁桥雨蚀逃庵记。
洗耳泉,白云坞,足音蓬藋人千古。网罗石室彩霞封,农谭秫饮忘秋苦。
年过四十不生男,松楸泪洒黄田山。五岳将游女未嫁,岂有大药能朱颜。
鼎鼎百年原易满,古稀七十吾今半。母老儿啼儋石无,路难命薄青衫绊。
吁嗟乎,醯鸡入瓮兔守株,长绳不系西飞乌。为君击缶耳热呼,何当南北走越胡。
海目鳄湖回首梦,侧身任尔风尘送。君不见庞鹿门,又不见叶石洞,人生有才何必用。
会须采秀云亭东,坐看海日鸡鸣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朋友写给隐居山中的化父的赠言,充满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友人才华的赞叹。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时光飞逝的感叹
开头用"叹息复叹息"直接表达无奈,说寒冷冬天转眼变成酷暑,用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比喻人生短暂,连雪地上鸿雁的脚印都不如——强调生命转瞬即逝。
第二部分:赞美化父的才华与遭遇
说化父曾像屈原一样清醒("朱明卧独醒"),写过惊动朝廷的文章,本可富贵却选择清高生活。在福建当官十年,既有文人追捧("解颐日盛"),也因刚直得罪上司("强项时遭官长骇")。辞官时百姓挽留,本可做州官却选择隐居罗浮山。
第三部分:隐居生活的困境
即使隐居深山仍遭诽谤,住在简陋的"莫庵""确乎堂"里。描写山中清幽环境(洗耳泉、白云坞),但提到他年过四十无子,女儿未嫁,生活清贫("儋石无"指粮食短缺),像被青衫(官服)束缚般不得志。
第四部分:豁达的人生观
用"醯鸡"(醋里的小虫)和"守株待兔"比喻受困状态,说再长的绳子也绑不住西飞的太阳(喻时光不可挽留)。提议痛快喝酒("击缶耳热呼"),像庞德公(东汉隐士)和叶春及(明代清官)那样,认为"有才未必非要当官"。最后以浪漫想象结尾:不如去云亭山采灵芝,看海上日出——这是对隐居生活的诗意升华。
全诗通过强烈对比(才华vs际遇、仕途vs隐居)展现古代文人的典型困境,最终用道家思想超脱现实。最动人的是那种"明知生活艰难,仍保持精神自由"的态度,就像现代人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中"人生有才何必用"这句,可以理解为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宽慰,也暗含对功利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