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瞋,有时喜,有时观音面,有时夜叉觜。
或现鼠尾龙头,或现鼠头龙尾。
偏要检非,不要检是。
是金不博金,是水不博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人性或世间万物的复杂多变和矛盾统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性格的两面性 诗中"有时观音面,有时夜叉嘴"就像说一个人时而像慈悲的观音菩萨般温和,时而又像凶恶的夜叉般暴躁。这告诉我们人都有多面性,不能单凭一时表现来判断本质。

2. 表象与本质的反差 "鼠尾龙头"和"鼠头龙尾"这种矛盾组合,暗示事物常会表里不一。就像现实中有人外表光鲜却内心空虚,有人其貌不扬但胸怀大志,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迷惑。

3. 超越是非的智慧 "偏要检非,不要检是"看似反常,实则暗指执着于分辨对错反而会陷入局限。就像水和金子("是金不博金,是水不博水"),真正的价值不需要刻意证明,本质自会显现。

全诗用生活中常见的对比(喜怒、美丑、头尾),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要学会接纳矛盾、看透本质。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善恶并存的综合体,真正重要的是认识并接纳这种复杂性。

释景元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于钟阜。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八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