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晚年隐居的文人生前身后的境遇,充满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写人生选择:首联以"鸟巢"比喻隐居生活,说主人公像鸟儿一样在繁华世间(上林苑)找不到依靠,只能独自栖息。三四句用两个典故形成反差——他本可以像叶县县令王乔那样驾着木鸢升仙(追求功名),却最终像辽东丁令威化作白鹤归乡(选择归隐)。
中间两句通过生前身后的物品写人情冷暖:书架上那些贴着象牙标签的珍贵书籍还在,但门前再没有穿着珠履的富贵宾客来访。这种对比暗示了世态炎凉,人走茶凉。
最后两句用江景寄托哀思:春江像箭一样流逝,船只像马一样飞驰,而人们只能忍着悲痛,看着送葬的船旗在落日余晖中飘荡。这里"落晖"既是实写黄昏景象,也象征生命的落幕。
全诗通过"巢居""飞凫""化鹤"等动物意象,串联起主人公从隐居到离世的过程,既有对清高人格的赞美,也透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怅惘。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落日孤舟的画面,把抽象的死亡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一场带着余温的告别。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