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独自在空荡书斋中的寂寞心境,以及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诗的开头"寂寞空斋里"直接点出孤独的氛围——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书斋中,傍晚时分突然有了吟诗的兴致。这里用"空斋"和"暮吟"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气氛。
中间四句通过自然景物来衬托心境:路上积满黄沙,连鸟儿都不见踪影;人独自站在青翠的山色深处;远处的树木渐渐隐没在暮霭中;只能在竹林外寻找几朵耐寒的野花。这些意象都在强化孤独感,同时展现出一幅幽静深远的山水画面。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厌恶世俗的名利追逐,但又感叹没人能真正理解他这份超脱的心境。这种矛盾心理很有代表性——既想远离尘嚣,又渴望被理解。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简单自然的景物描写传递复杂情感
2. 孤独但不悲苦,有种清高自持的气质
3. 对名利场的疏离感容易引起现代人共鸣
4. 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诗人通过日常场景和自然意象,表达了知识分子典型的矛盾心理:既享受独处的清静,又渴望知音的理解。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这首诗历经岁月依然动人。
释斯植
释斯植,字建中,号芳庭,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曾住南岳寺,晚年筑室天竺,曰水石山居。与同时诗人胡三省、陈起等多有唱酬。《南宋六十家小集》收有《采芝集》及《采芝续稿》各一卷(续稿有理宗宝祐四年自跋)。事见本集及《续稿跋》。释斯植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采芝集》编为第一卷,《采芝续稿》编为第二卷。校以读画斋本《南宋群贤小集》(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