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背景:诗人抱着琴,在春夜中独自演奏,心情悲伤地回忆起一段思念之人。下面我来逐句解析:
1. 抱琴花夜不胜春,独奏相思泪满巾。
- 这句描述了诗人抱着琴,在春夜中独自弹奏,因为思念而眼泪满面,心情十分悲伤。这里“抱琴”暗示诗人有心事,想要通过琴声抒发情感,“花夜”则点明了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夜,但诗人却因思念而感到悲伤。
2. 第五指中心最恨,数声呜咽为何人。
- 诗人提到“第五指”是指弹琴时的某个特定技巧,这里可能象征着情感的某个转折点,诗人在第五指的弹奏时感到特别痛苦。后面的“数声呜咽为何人”则表示琴声中流露出的情感令人同情,不知道是为谁而发出的哀怨之声。
3. 湘娥不葬九疑云,楚水连天坐忆君。
- 这两句用了湘娥和楚水的典故,湘娥是屈原《九歌》中的湘水女神,这里借以表达诗人思念的对象如同女神般美好。诗人虽然思念的对象不在,但楚水连天的景色却让他思念不已。这里的“九疑云”和“楚水连天”都是美景,但诗人却因思念而感到孤独。
4. 惟有啼乌旧名在,忍教呜咽夜长闻。
- 最后两句,诗中提到“啼乌”是叫声凄凉的乌鸦,这里“旧名在”说明诗人对思念的人的称呼或名字依然记得,即使多年过去,乌鸦的叫声仍然在夜晚回响,表达了诗人对思念之情的不舍和痛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思念而痛苦的诗人形象,通过琴声与自然景物的结合,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以及在孤独中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