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之少卿挽章二首

往在西台日,调娱用力艰。
善人终有恃,公道亦徐还。
既去言方白,重来鬓已班。
清名配詹事,千载赤城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吕祖谦为悼念好友陈能之(官至少卿)而作,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的敬重与人生感慨。

前四句回忆陈能之在御史台(西台)任职时的正直品格:他在那个需要调和矛盾的职位上,即使处境艰难也坚持原则。诗人相信像他这样的好人终会得到上天眷顾,世间的公道虽迟但到——这里暗含对现实不公的无奈,也透露出对正义终将到来的信念。

后四句形成强烈的时间对比:当陈能之被罢官(既去)时,他的清白才被世人认清;等到重新起用(重来),却已两鬓斑白。最后将陈能之的清誉比作千年屹立的赤城山,又把他与贤臣詹事并提,用永恒的山岳意象升华了逝者高洁不朽的精神品格。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朋友聊天般娓娓道来,却在"鬓已班""千载山"的对比中,让读者感受到岁月无情与人格永恒的双重震撼。这种用日常语言表达深刻生命体验的手法,正是宋代悼亡诗打动人心之处。

吕祖谦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原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宁宗时,追谥“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谥“忠亮”。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