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节事八首 其六

炮震如雷动紫宸,北来消息苦难真。
投鞭建业应无意,掩袂新亭竟有人。
漫效王罴提白棒,却忧张角起黄巾。
伤心怕问燕台畔,羽檄频惊报虏尘。

现代解析

这首《甲午节事八首(其六)》是一首描述甲午年间社会状况和情感反应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1. “炮震如雷动紫宸”:这句描述了战争的场面。炮声震天响,仿佛雷声滚滚,震动紫宸(指皇宫或朝廷)。这里象征战争的爆发和紧张的气氛。
2. “北来消息苦难真”:从北方传来的消息让人难以接受,苦难似乎成为了真实。这暗示了北方战事紧张,可能有一些不利的消息。
3. “投鞭建业应无意”:原意是东晋时王谢家族放下马鞭,决定在南方的建业(今南京)建立王朝。这里可能是借用这个典故,表示放弃原有的计划或策略。诗人可能暗示当时的人们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事态发展。
4. “掩袂新亭竟有人”:新亭是东晋时的一个地名,这里的新亭之泪指的是一些人面对困境却只会空谈,缺乏实际行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某些人的失望和批评,即便面对严峻形势,也有人无所作为。
5. “漫效王罴提白棒”:王罴是历史上以勇猛著称的人物,这里可能是比喻有人模仿他的行为,提起白棒(象征行动或策略)。但这样的模仿可能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6. “却忧张角起黄巾”:张角和黄巾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这里用来隐喻当时的社会危机和人们对此的担忧。诗人可能担心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7. “伤心怕问燕台畔”:燕台可能是指边疆或战争的前线。诗人因为伤心和恐惧,不敢询问关于那里的消息。
8. “羽檄频惊报虏尘”:羽檄是古代紧急军情的信使,这里表示频繁的军事警报和敌人入侵的消息。诗人被这些消息所震惊和困扰。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现实情况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厌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