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风吹河汉扫微云,步屟中庭月趁人。
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
遥知金阙同清景,想见毡车碾暗尘。
回首旧游真是梦,一簪华发岸纶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台头寺月下漫步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怅惘交织的复杂情绪。

开头两句写景:微风吹散了银河般的云彩,诗人在庭院散步,月光仿佛在追随着他的脚步。这里用"扫"和"趁"两个动词,把自然景物写得生动活泼,好像风在主动清扫云彩,月光在主动陪伴诗人。

中间四句通过感官体验展开:先是闻到夜晚炉中飘来的阵阵香气,看到月光下摇曳的花影仿佛在预告春天的到来。接着诗人思绪飘远,想象皇宫里也沐浴着同样的月光,又联想到远方可能有毡车(带篷的车)在夜色中行进。这些描写由近及远,把眼前的静谧和远方的动态联系在一起。

最后两句抒情:回忆过去的游历就像一场梦,如今自己已是白发苍苍,只能整理头巾独自感慨。这里的"一簪华发"和"岸纶巾"(整理头巾)的细节,生动表现了岁月流逝的感伤。

全诗以月夜漫步为线索,从眼前景物写到远方想象,再回到自身感慨,层次分明。诗人用"风吹"、"步屟"、"炉香"、"花影"等具体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而结尾的"真是梦"又给这份宁静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表达了人生易老、往事如烟的感慨。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