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紫阳朱夫子画像

尼山闻治世所宗,斯道经天行地同。
岩岩邹峄闲先圣,由兹而降经尘封。
大道为公不终秘,登堂仿佛闻丝桐。
汉室诸侯抱残缺,未能阐发开愚蒙。
周程张邵接踵起,维时文在天所钟。
紫阳夫子毓关南,更知后起难为功。
格致诚正八字张,微言大义无疑恫。
当其投匦上书日,说书崇政达四聪。
中遭谗邪道将废,未几天朗日昭融。
历祀于今且数百,王鈇圣灯咸率从。
瞻仰肃拜效赞叹,绘天赋海徒冥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在赞美朱熹(紫阳夫子)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全诗用通俗的比喻和清晰的脉络,展现了儒家道统的延续过程。

开头四句说孔子(尼山)的思想本是治世根本,但后来逐渐被埋没。这里用"岩岩邹峄"形容孔子像高山一样巍峨,但之后的思想传承就像被尘土覆盖。

中间部分讲儒家思想重新发光的过程:汉代学者没能真正理解精髓,直到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宋代大儒出现,才让儒家真谛重见天日。这里用"登堂仿佛闻丝桐"的比喻,说就像听到殿堂里传来古琴声,暗示接近了思想真谛。

重点在后半段对朱熹的赞美:说他在艰难环境中坚持讲学("投匦上书""说书崇政"),虽然遭遇诽谤但最终让真理重现光明("天朗日昭融")。最后用"王鈇圣灯"的比喻,说他的思想像明灯和准绳,至今仍指引后人。

全诗用"尘土覆盖-重新发现-发扬光大"的清晰线索,把朱熹放在儒家传承的关键位置,赞美他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比喻都很形象,比如用琴声喻真知、用明灯喻指引,即使不懂文言也能感受到对思想传承的敬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