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暮春寄家

雒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剑水寺前芳草合,
镜湖亭上野花开。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
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暮春时节的景色,同时融入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离愁的交织。

前四句写景:洛阳城里梅花与飞雪相遇,鱼口桥边雪花送别梅花,剑水寺前芳草茂盛,镜湖亭畔野花盛开。这些画面既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又暗含时光流逝的意味。"梅迎雪"与"雪送梅"的对应,暗示着冬去春来的季节更替。

后四句转入抒情:江上的鸿雁时隐时现飞向云端,海边的燕子轻盈地掠过水面。这里用鸿雁和燕子的动态,反衬出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最后两句直接吐露心声:想到家人应该知道寒食节将至,暗自期待喜鹊报信,盼望自己能早日归家。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
1. 用细腻的景物描写烘托情感,不直接说"想家",但每个画面都透着思念
2. 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寺庙亭台,又有动态的飞鸟,画面生动
3. 结尾巧妙运用民间"喜鹊报喜"的典故,把期盼回家的心情写得既含蓄又热切

诗人通过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反衬出自己客居他乡的寂寞,最后落在期盼归家的主题上,情景交融,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