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裕之
尝读田紫芝丽华行,惜哉紫芝今不存。
日者见君诗与文,知君在嵩少,神马已向西北奔。
国家三年设科应故事,君亦未能免俗,东入京西门。
低头拜君昂头识君面,碧天青嶂秋月升金盆。
未省田紫芝,何以称臞元。
乃知紫芝文词固丰艳,至于题品人物犹作泾水浑。
入城市井喧,出城草木蕃。
嗟我废学胸次愈迫隘,但觉扰扰俗物遮眼昏。
天下本多事,君子宜慎言。
譬之山之鄙人,终日木石间而不见玙璠。
日者见君诗与文,知君在嵩少,神马已向西北奔。
国家三年设科应故事,君亦未能免俗,东入京西门。
低头拜君昂头识君面,碧天青嶂秋月升金盆。
未省田紫芝,何以称臞元。
乃知紫芝文词固丰艳,至于题品人物犹作泾水浑。
入城市井喧,出城草木蕃。
嗟我废学胸次愈迫隘,但觉扰扰俗物遮眼昏。
天下本多事,君子宜慎言。
譬之山之鄙人,终日木石间而不见玙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裕之的,核心思想是表达对朋友才华的欣赏,同时感慨现实社会的浮躁与自己的无奈。
开头提到田紫芝(一位以文采著称的古人)的《丽华行》,说可惜这样的人才已经不在了。但作者见到裕之的诗文后,发现他的才华像"神马向西北奔"一样气势非凡,暗指裕之就是当代的田紫芝。
中间部分用对比手法: - 写科举考试只是走形式("应故事"),但裕之也不得不随大流去参加 - 用"碧天青嶂秋月升金盆"这样明亮的意象,突出裕之超然的气质 - 说田紫芝的文风过于华丽,而裕之更纯粹("泾水浑"指混浊,反衬裕之的清澈)
接着用城市和自然的对比: - 城市喧嚣令人烦躁("遮眼昏") - 城外草木繁茂才是清净之地 - 暗示自己在这种环境中感到才能被埋没("胸次愈迫隘")
最后用比喻劝诫: - 天下多事,君子要谨言慎行 - 就像山里的人整天见木石,反而认不出美玉(暗指社会埋没人才)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城乡对比,既赞美朋友的超群才华,又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不满,最后以含蓄的劝诫收尾。语言上善用自然意象(秋月、草木)来衬托人物品格,使说理不显枯燥。
杨弘道
淄川人,字叔能,号素庵。气高古,不事举业,磊落有大志。文章极自得之趣。有《小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