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西湖边一棵形态独特的松树,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松树的"个性"。
开头用"曾笑"二字让松树活了起来——这棵松树曾经嘲笑过西湖边那些高大挺拔的九里松,因为自己虽然枝干弯曲(樛枝),只有几尺高,却不愿像普通松树那样笔直生长去追求"成龙"(成为栋梁之材)。
后两句解释了原因:原来这棵松树喜欢保持"秃顶"的状态(枯顶),这样月光就能直接透过稀疏的树冠,让它看清南高峰之外更远的山峰。这里的"月"既指真实的月光,也暗喻一种超脱的智慧眼光。
全诗妙在把松树写成了一个有主见的隐士形象:它不随大流追求世俗眼中的"成功"(成龙),宁愿保持自己的独特姿态,反而因此获得了更开阔的视野(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远方山峰)。这种不慕虚荣、坚守本真的生活态度,正是诗人想要传达的人生智慧。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