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春夜听邻闺击鼓

玉罗窗亚红墙,飘来腰鼓黄昏闹。腾腾紞紞,慢如琢玉,骤如悬瀑。

红漆槌儿,银涂架子,帘东斜靠。落灯风几阵,催人揎袂,琅然响,钗应掉。

渐觉点声稀处,小楼前、雨声随到。击损鼍皮,敲松犀钉,将愁都搅。

满耳筝琶,花奴何在,记他天宝。倩邻娃暂歇,掺挝待我,作渔阳操。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春夜听邻居姑娘打鼓的生动场景,充满了声音的魅力和生活的趣味。

上片从视觉和听觉入手:红墙边的纱窗下,黄昏时分传来热闹的腰鼓声。鼓声时而缓慢如雕琢美玉,时而急促如飞瀑直下。我们能看到红漆鼓槌、银饰鼓架斜靠在东边帘下。夜风吹动灯火,鼓声清脆得仿佛能把发钗都震落——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既看到打鼓的器具,又听到多变的鼓点。

下片转向更深层的感受:当鼓点渐稀时,楼前雨声加入,形成天然合奏。鼓皮快被敲破,鼓钉都快松动,这些声音把人的愁绪都搅动起来。作者联想到唐代擅长打鼓的花奴(乐师名),又请邻居姑娘暂停,说要为她演奏一曲《渔阳掺挝》(著名鼓曲)。这里由实转虚,从听鼓到思古,再回到现实互动,展现了一个爱乐之人的痴态。

全词妙在三点:一是用"琢玉""悬瀑"等比喻让抽象鼓声变得可视;二是通过"红漆槌儿""银涂架子"等细节让场景鲜活;三是结尾的互动突然拉近听者与鼓者的距离,使整首词从旁观变成了充满人情味的音乐交流。读来就像看了一场穿越古今的迷你音乐会,既有声音之美,又有生活之趣。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