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行
凉州城头闻打鼓,凉州城北尽胡虏。
羽书昨夜到西京,胡兵已犯凉州城。
凉州兵气若云黑,百万人家皆已没。
汉军西出笛声哀,胡骑闻之去复来。
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
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调胡琴,按胡谱,夫婿从军半生死,美人踏筵尚歌舞。
君不见古来边头多战伤,生男岂如生女强。
羽书昨夜到西京,胡兵已犯凉州城。
凉州兵气若云黑,百万人家皆已没。
汉军西出笛声哀,胡骑闻之去复来。
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
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调胡琴,按胡谱,夫婿从军半生死,美人踏筵尚歌舞。
君不见古来边头多战伤,生男岂如生女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凉州(今甘肃一带)边境的战争场景和百姓生活,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战争阴影下的凉州: 开头直接点明凉州被胡人(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紧张局势。城头战鼓擂动,敌军压境,军情紧急的文书连夜送到京城。诗人用"兵气若云黑"形容战争阴云笼罩,百万人家流离失所,汉军出征的笛声都带着哀伤。胡骑来去无踪,边境常年沦为战场。
胡汉交融的无奈: 在长期战乱中,胡汉百姓被迫杂居共存。胡人妇女学会了汉语,汉族女子也能弹奏胡琴。表面看是文化交融,实则暗含辛酸——"夫婿从军半生死"道出男子随时可能战死的命运,而女子只能强颜欢笑,在宴席上歌舞排遣忧愁。
尖锐的社会讽刺: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诗人用反语说"生男不如生女强",看似称赞女子能歌善舞,实则讽刺在战乱年代,生男孩注定要上战场送死,生女孩反而能活下来。这种黑色幽默深刻揭露了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
全诗通过急促的节奏(多处重复"凉州")、鲜明的画面对比(战火与歌舞)和口语化的表达("君不见"),让读者感受到边境百姓在铁蹄下的挣扎,既有对和平的渴望,也暗含对统治者无能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