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行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
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现代解析

《凉州行》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唐朝西北边疆的变迁,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荒凉与冲突的边疆 开头用"沙皓皓"直接勾勒出凉州被风沙笼罩的荒芜景象。这里原本是汉人故土,如今却满是胡兵驻守,唐朝军队只能新建防御工事(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一句,让人联想到战乱后村庄废弃的凄凉场景,而朝廷每年仍派官员(旌节)来巡视,暗示这种僵持已成常态。

二、文化交融的日常 诗中捕捉到许多生活细节:胡人开始学汉人种庄稼(种禾黍),放羊时也穿起锦缎衣服,但遇到冲突仍会珍惜传统毛皮战袍(毡裘)。最有趣的是"一半生男为汉语",混血孩子天生会说汉语,像今天双语家庭的孩子。而洛阳城里汉人反而流行胡人音乐,这种双向影响就像现在年轻人既吃火锅也爱汉堡。

三、历史变迁的叹息 结尾"城头山鸡鸣角角"的意象很妙,既像警报又像晨钟,暗示这种状态将持续。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那堪绕帐作旌旗"(用丝绸做战旗)这样的细节,能感受到诗人对资源浪费的痛心。就像用真丝衬衫当抹布,暗讽战争对文明的消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像纪录片般记录了战争下的普通人生活,胡人汉化、汉人胡化的细节比史书更鲜活。今天读来,那些文化碰撞的场景依然能引发共鸣——就像不同民族混居的现代社区,冲突与融合每天都在上演。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