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寻芳 寄骆叔夜明府

渭南万里,三载携琴,人诵廉洁。为葬慈亲,归卧溪山别业。

道场勿辞高士吊,哀来时涌丹徒血。苦思君,又蹉跎相失,暮秋时节。

游望冷、蔷薇洞口,丝竹萧条,远过前哲。兔苑鸡场,还揽旧时英杰。

草暖吟成樊水调,花飞梦散华池雪。听西堂,几何时,又鸣蜻蛚。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好友骆叔夜的一封深情"信",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上片先回忆往事:骆叔夜在渭南做官三年,带着琴(象征高雅情操),百姓都称赞他清廉。后来他为安葬母亲辞职回乡,过起隐居生活。作者用"丹徒血"这个典故(东晋周顗被杀前感叹"杀我者丹徒"),暗示骆叔夜可能遭遇过仕途挫折。现在秋天又至,作者苦苦思念却总是错过相聚机会。

下片写眼前冷清景象:曾经热闹的蔷薇洞口现在乐器声都听不到了,比古时候还萧条。但作者相信骆叔夜依然像古代梁孝王的兔园、鸡场那样,聚集着才俊们。接着用"樊水""华池"两个美景典故,说往日吟诗赏景的快乐像飞花融雪般消散了。最后在西堂(书房)听见蟋蟀叫,突然惊觉时光飞逝。

全词妙在: 1. 用"携琴""廉洁"等细节刻画出好友的清官形象 2. "丹徒血""兔苑"等典故用得自然,不显掉书袋 3. 通过蔷薇洞、蟋蟀声等景物变化,巧妙表现时光流逝 4. 表面写景,实则句句含情,把对友人的牵挂、对往昔的怀念都融在景物描写中

就像我们翻看老照片时会想起故人往事,作者通过描写共同记忆中的地点和声音,让思念变得具体可感。特别是结尾的蟋蟀声,就像突然响起的手机提示音,提醒我们:原来已经这么久没联系了。

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