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两个历史典故,探讨了命运转折与人性光辉的主题。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讲了两则历史故事:伍子胥逃难时被浣纱女救助,后来却成为鞭尸复仇的狠角色;韩信落魄时受漂母接济,最终帮助推翻了暴秦。这两个故事说明,英雄的成长往往始于平凡人的善意相助。
中间四句升华主题:无论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还是温柔善良的女子(婵媛),最终都会归于尘土。如今清澈的淮河水倒映着漂母祠堂,月光下水面泛起微波,仿佛在诉说这段穿越时空的温情。
最后两句发出感慨:在喧嚣的市井之中,哪里还能遇到像漂母这样,愿意无私帮助落难贵族(王孙)的普通人呢?这既是对漂母美德的赞美,也暗含对世风日下的叹息。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串联起历史与现实,通过"一饭之恩"的典故,歌颂了普通人改变历史的力量,也提醒人们珍惜人性中的善良光芒。月光下的淮河与古庙,为这个深刻的主题增添了悠远的意境。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