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雅致的园亭景色,以及主人在其中的闲适生活。诗人用简单自然的语言,将景物与人的心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
前两句写园亭的布局:堂前花柳成荫,堂后俯瞰水池。花柳代表生机,水池象征宁静,一前一后形成动静结合的景致。
中间四句写主人的生活情趣:园亭中的贤者(主人)心境如水般澄澈。夏夜打开临风的窗户,在月光隐约的茶几旁纳凉。这里"虚心湛如水"是点睛之笔,既形容池水的清澈,也暗喻主人淡泊名利的心境。
最后两句点明作诗缘由:为记录这美好景致而作诗,诗句也像池水一样清澈明净。诗人通过"诗与水清泚"的比喻,将诗歌创作与自然景物巧妙联系,暗示好诗应当像清澈的池水般纯净自然。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写景,更通过景物展现了主人高雅的精神世界。园亭的清净与主人的淡泊相互映衬,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最深邃的生活智慧——真正的雅致不在于奢华,而在于内心的澄明。
杜敏求
(1039—1101)宋眉州青神人,字趣翁,一字拙翁。七岁能诗,有“农夫苦相问,燮理是何人”之句。仁宗嘉祐六年进士。授简州司理参军。历知什邡县,除成都府教授、太学博士,官终潼州府路提点刑狱。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