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时间认知的思考。
前两句列举了两种古人对时间的夸张说法:佛教的"五百劫"(极长的时间段)和庄子说的"八千春"(极长的寿命)。这些数字都是古人用来形容时间漫长的虚指。
后两句笔锋一转,说人们只知道尧舜这些较近的贤君,却没人认识更早的伏羲、黄帝时代的智者。这里用"羲黄上人"代指远古时期的智者。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尺度,展现人类对时间认知的局限性 2. 用具体人物代替抽象概念,让深奥的时间观变得生动 3. 暗示越是远古的智慧,越容易被后人遗忘 4. 短短24个字,却包含了佛教、道家、儒家三种思想体系的时间观
诗人用日常语言讨论了一个哲学命题:人类在浩瀚时间长河中,既想丈量时间,又难以真正理解时间的本质。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深奥的哲理变得亲切可感。
林泳
林泳,字太渊,自号艮斋,又号弓寮,南宋福建福清人。按《图绘宝鉴》作兴化人。希逸长子。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能诗,工书,善画墨竹。事迹见于《福州府志》、《宋诗纪事》、《书史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