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天台山的高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展现了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
前两句像电影开场:一位气度不凡的隐士(台岳幽人)拄着竹杖,轻轻叩响柴门与友人告别。"款柴关"这个动作特别生动,让人仿佛听见"吱呀"的开门声,看见两位知交在简陋的柴门前执手相看。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隐士生活的魅力:他们既享受着当下清平盛世的闲适(皇风远),精神又能与天地永恒(浩劫间)相通。这里"绿绮"指古琴,琴声能洗净俗气;"榴花"则暗喻隐士饮用自酿果酒,面色红润如孩童——这种生活比追名逐利健康多了。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友人感叹不知何时能再听隐士讲道(玄旨),只能望着天边云彩,想象他回到天台山的身影。这个开放式结尾特别巧妙,云彩既是实景,又象征自由不羁的精神,让人回味无穷。
全诗就像用文字绘就的水墨画,柴门、古琴、榴花、片云这些意象组合,传递出中国文人最向往的生活状态——在简单物质中追求精神富足。最打动人的是那份"说走就走"的洒脱,和"望云思人"的深厚情谊,这种淡而有味的友情在现代社会尤为珍贵。
查道
查道(955—1018)宋代大臣,著名孝子。字湛然,歙州休宁(今属安徽)人,查元方子。幼沉静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以词学称。端拱初(988)举进士高第。起家馆陶尉。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大中符祥元年(1008)直史馆。迁刑部员外郎,预修册府元龟。三年,进秩兵部,为龙阁待制。道秉性纯厚,有犯不校,所至务宽恕,以是颇少治绩。道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