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出自 《礼记·曲礼上》
译文对于杀父的仇人,作儿子的必须与他拚个死活,什么时候杀了他什么时候才算罢休。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武器,遇见就杀。对于杀害朋友的仇人,如果他不逃到别国去,见即杀之。
注释雠:同“仇”。反兵:回家取武器。交游:朋友。
赏析指和父母兄弟的仇人誓不两立,表示仇恨极深。
现代解析
这句话讲的是古人对待仇恨的态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待不同对象的仇怨,要有不同的处理原则。
1. 杀父之仇:就像头顶不能共有一片天,必须彻底清算。意思是这种仇恨无法调和,必须让对方付出代价,没有妥协余地。就像现代人说的"血债血偿",是最极致的复仇。
2. 兄弟之仇:要随时准备动手,连回家拿武器都嫌慢。说的是要为兄弟出头必须果断,见到仇人就要立即解决,强调复仇的紧迫性。类似现在"有仇当场就报"的痛快。
3. 朋友之仇:不必拼命,但绝不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这种仇恨选择用断绝来往的方式解决,体现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智慧,就像现代人说的"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这些原则反映出古人对待人际关系有着清晰的界限:血缘越近,复仇责任越重;关系越疏远,解决方式就越灵活。本质上是在说:做人要有原则,但也要懂得权衡。该拼命时不退缩,该放手时不纠缠。这种既讲血性又懂变通的处世哲学,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启发——对待矛盾,既要坚守底线,也要懂得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