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孤寂的画面,用两个镜头传递深沉的愁绪。
前半句"半床落月蛩声病"像特写镜头:月光斜照在空荡的床榻上,蟋蟀的鸣叫显得有气无力,像是也在生病。这里用月光"落"在床上的动态感,暗示人辗转难眠,连虫鸣都染上了人的病态情绪。
后半句"万里寒云雁阵迟"拉开成广角镜头:秋云密布的苍穹下,大雁排着队缓慢南飞。"万里"写空间辽阔,"寒"字带出温度,"迟"字既写雁飞速度,更暗喻游子归途的艰难。两个画面通过"病"与"寒"的情绪线索串联,形成由近及远的空间延伸。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孤独",而是让月光、虫鸣、寒云、雁阵这些意象替他说话。特别是"半床"这个细节,既写实(月光只照亮半边床),又象征(暗示独卧),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漂泊者卧病他乡的凄凉。大雁南飞本属寻常,但用"迟"字点染,就让人联想到诗人自己归乡无期的处境。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