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出自 《荀子·富国》
译文老百姓贫穷则国家贫穷,老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就富足。
注释下:下面的人,泛指百姓。
赏析此句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于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深刻理解,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注重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这样国家才能实现长久治安。
现代解析
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老百姓穷了,国家就穷;老百姓富了,国家才能真正富起来。它讲的是一个"水涨船高"的道理。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国家就像一棵大树,老百姓就是树根。如果树根得不到养分(老百姓生活困难),整棵树就会枯萎(国家发展受阻);反过来,树根扎得深、吸足养分(百姓安居乐业),大树自然枝繁叶茂(国家繁荣昌盛)。
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
1. 揭示了最基础的经济规律——财富是老百姓创造的,国家税收、社会发展都建立在人民劳动成果的基础上
2. 点明了治国理政的核心逻辑:想要国家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3. 用简单的对比(下与上、贫与富),把复杂的国家治理问题说得明明白白
比如我们现在的"脱贫攻坚""共同富裕"政策,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的现代实践——先让最基层的群众富起来,整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良性循环。就像快递小哥收入增加了,他们就会多消费,工厂就能多生产,国家税收自然增长,形成正向循环。
这种思想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它提醒我们:任何忽视民生的发展都是空中楼阁,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国家的"大账本"才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