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非常打动人心的场景:深夜时分,有人在不停地啼哭,听到的人都不禁跟着伤心落泪。简单几个字,却传递出强烈的悲伤和共情。

它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极强——"夜夜夜半啼"立刻让人联想到黑暗寂静中持续不断的哭声,孤独无助的感觉扑面而来
2. 情感传递直接——用"沾襟"这个动作生动展现听者被感染的程度,眼泪多到打湿衣襟
3. 留白艺术——不说明谁在哭、为何哭,反而让读者自动代入自己的悲伤记忆
4. 声音效果——"夜夜夜"三字连用,像哭声一样在耳边回荡

这种写法启示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表达往往不需要复杂词汇,关键在于捕捉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就像现在说"深夜的哭声让人心碎",虽然意思一样,但原句的画面感和韵律让它更有冲击力。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