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孤寂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戍鼓断人行
远处军营的鼓声响起,暗示宵禁开始,路上不再有行人走动。"戍鼓"是古代边防驻军的信号,鼓声一响,百姓便停止活动。这里通过声音传递出边塞森严的军事氛围,也隐含着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生活的压抑感。
边秋一雁声
在荒凉的边塞秋夜,突然传来一只孤雁的鸣叫。"边秋"点明地点和季节的萧瑟,"一雁"的"一"字尤为巧妙:既写实(秋季雁群南迁,偶有掉队的孤雁),又象征(如同戍边将士的孤独)。雁声与戍鼓形成对比,一个机械冰冷,一个自然凄清。
诗句魅力在于:
1. 声音写画面:不用直接描写荒凉,而是通过鼓声、雁鸣让读者自己想象边塞景象。
2. 数字的张力:"断"所有人声与"一"声雁鸣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孤独感。
3. 隐藏的情感:表面写景,实则暗含对战争隔绝人际、自然生灵亦显孤寂的感慨。
就像电影镜头:先拍军营冷硬的鼓声,镜头一转,一只落单的大雁飞过月光下的戈壁,所有边关的苍凉便不言而喻了。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