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出自 宋代 苏轼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译文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注释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赏析此句描写了夏末秋初之景,词人用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为妙笔。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乡村小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句"林断山明竹隐墙"像用镜头拍下的风景:远处树林突然截断的地方,露出后面明朗的山峦,而近处一丛丛竹子半遮半掩着农家的围墙。"断"字用得巧妙,让人仿佛看见茂密树林突然中断的视觉变化,竹子"隐"墙的描写则增添了含蓄的美感。
第二句"乱蝉衰草小池塘"把镜头拉近:蝉鸣声杂乱地响着,池塘边野草开始泛黄,一个小池塘静静躺在那里。"乱"字不仅写蝉声嘈杂,更透出夏日特有的燥热感,"衰草"暗示夏末时节,而"小池塘"的平静又与热闹的蝉鸣形成有趣对比。
整句诗的精妙在于:
1. 像拼图一样把六个景物巧妙组合,有远有近,有声音有画面
2. 用"断""乱""隐"等动词让静态风景活了起来
3. 通过竹林、蝉鸣等典型意象,瞬间把人带到炎热的乡村夏日
4. 在热闹的蝉声中藏着淡淡的季节变迁感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透过这些精心选择的景物,我们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隐藏在平淡景象中的生活情趣。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