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自 唐代 韩愈 《师说》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注释学者:求学的人。

赏析首句开门见山,“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现代解析

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古时候真正做学问的人,一定都有老师指导。它揭示了学习最朴素的真理——没有人能无师自通。

就像现在学手艺要拜师,搞科研要跟导师一样,古人早就明白:想要真正掌握知识,光靠自己摸索是不够的。老师的作用就像登山时的向导,能帮你避开弯路,指出最快到达山顶的路径。他们不仅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你思考的方法。

这句话特别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天才自学成才"的幻想。就连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也向老子请教过;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仙诗圣,同样刻苦学习前人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承认需要老师不是弱点,而是智慧的起点。这种谦逊好学的态度,放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反而更显珍贵——毕竟,在信息海洋里,有个靠谱的引路人太重要了。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0